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智库| 朱波——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汽车产业

发布时间:[2018-12-17]

本期专访嘉宾: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硕士

悉尼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高级工程师

朱  波



专业背景:

在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开发、多档纯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混合动力、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方面有研究;

作为项目骨干参与“DCM机电耦合传动系统开发”、“EVT双转子电机开发”等多项国家863项目开发;

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两档DCT纯电动系统开发”,以及整车性能提升技术攻关项目。

获奖及学术经历:

在整车开发项目“C30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中,作为项目核心人员获得201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国际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技术领先奖;

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5篇SCI,10篇EI;

申报专利60余项。

工作经历:

有十多年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工作经历,就职过万向电动汽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创始人之一,历任北汽新能源公司性能仿真科科长、新技术部高级经理、整车性能部部长助理等职务。

1. 小编: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政策也是大力扶持,在您看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又是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的?

朱博士:

在中国政策的强大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实现了高速增长。2018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突破百万,我国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在汽车总量里所占的比重依然是很小的。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主要还是集中在限制车牌的大城市和城市物流等这些特定工况的区域性应用场景。应该说还是处于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前期阶段。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随着能源、环境和国家战略的考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 

2. 小编:目前,新能源车除了上牌政策和价格补贴等方面的优势外,单从产品性能来看可能还很难完全打动消费者,您认为新能源车应该突破哪些技术瓶颈才能切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进一步赢得市场?

朱博士:

核心的突破还在于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可靠的电池技术,才能真正支撑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

但是在电池技术取得飞跃式突破之前,其他的相关技术也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比如轻量化设计及应用,整车集成热管理,整车智能化控制,高效多档电传动技术,以及国内比较缺失的混合动力技术,等等。

3. 小编:有人说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总的来说,是做得热闹了点,但是整体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那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朱博士:

由于中国工业高端制造能力的不足,以及缺少相关的加工工艺经验,使得许多汽车核心部件制造水平较低。我觉得中国并不缺技术的创新,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许多好的技术很难落地。

4. 小编:除了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也是当下一大热点,无人驾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那您是如何看待当下的无人驾驶的?又是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的?

朱博士:

智能化和无人驾驶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宣称无人驾驶实现产业化应用了,但还是集中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很难实现真正全工况下的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比如高效低成本的传感技术,多信息的融合技术,仿人的智能化决策与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测试和评价等等。

5. 小编:有些企业把无人驾驶,把它看作完全是取代人的一种出行方式,比如说谷歌,他们所说的谷歌的自动化驾驶,把方向盘给取代了,取消了,把刹车踏板取消了。有些公司,像丰田,他们把自动化驾驶,看作是一个辅助系统,为这个司机提供辅助的自动化功能,你是怎么看的?取代还是辅助?

朱博士:

这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汽车公司在智能驾驶发展路径上两种不同的思路。互联网公司认为应该一步到位,具有革命式突破,但是汽车公司认为应该是一个从辅助驾驶向高端自动驾驶渐进过度的一个过程。

虽然不能说那种说法一定正确,但是我个人更赞同汽车公司渐进式发展的道路。因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本质还是汽车,是一项工业化产品,只是嫁接了智能化的传感和控制技术。

而不是像手机APP一样的IT产品,工业产品的发展一定有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规律。由辅助驾驶的技术不断成熟,走向高级别自动驾驶,再向无人驾驶过度。

结语:朱波,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在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开发、多档纯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混合动力、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方面有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朱博士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获得国际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技术领先奖。朱博士也很乐意为“联盟”其他成员带来一些前瞻的技术分享,借助联盟这个大平台,既能推动产品技术上的进步,也能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对我们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来源:专家智库栏目)